English

20年:衣食住行及其他

1998-12-28 来源:光明日报 北京 陆迪 我有话说

20年,变化太多,得到不少。

20年前,我还是一个中学生,20年后,小孩都上三年级了。20年前,我们上学时,早餐很简单,从热水瓶里倒出头天晚上灌好的米粥,再加上一个黄桥烧饼,三下五除二就齐了。20年后,小孩的早餐,牛奶、面包、煎鸡蛋,还要有点黄瓜或西红柿之类的蔬菜,否则,营养不够。可也怪了,我们那时喝粥也没有营养不良,现在孩子吃那么多,还是面色不好,不知怎么了。

20年的变化,如果仅仅从数量经济学的角度看,肯定是多了许多,物质丰富了许多,短缺经济基本结束,“备战备荒”的担忧变成了“启动消费、拉动市场”的困惑,东西多得怕卖不出去。单看吃的,大鱼大肉的吃法,在大城市早已不见了,现在要吃“草”,吃蔬菜,吃粗纤维。饭店里,从川菜吃到鲁菜,又从粤菜吃到沪菜,从淮扬菜吃到农家菜……现在都不知道吃什么好了。

穿的方面,20年前,外国人称中国人是“蓝蚂蚁”,穿着清一色的蓝灰制服,没有一点变化,一只绣花鞋成了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”的代言词。今天,你即使去到拉萨街头,也会发现国人穿着的丰富多彩。男人们穿“皮尔卡丹”,穿“鳄鱼”;女人们穿“意大利皮草”,穿巴黎时装,中国人敢穿世界,能穿世界,前几天北京又有人把紫禁城穿到身上去了。

住、行、娱乐方面的变化也是有目共睹,虽然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,但富裕起来的农民们从草房住到瓦房,又从楼房住到了洋房,时间不长,经历了三四代房舍的更替。全国人均居住面积也已达到了8个多平方米。就连“罗马柱”、“凯旋门”都搬到普通人家庭装修的现场。私家车再也不新鲜。民族园、世界公园将天南地北容纳在一个不大的空间内,时间与空间的差距忽然间缩小了……

有一得必有一失。20年变化,失去的也不少。失去了僵化、失去了教条、失去了许多早该失去的东西;但也失去了一些不应失去的童真、风情。小孩的学习压力比以前增加了许多,过去上小学,下午三四点放学,还能出去玩很长时间,现在五点钟放学,作业还没有做完,每天匆匆忙忙吃完饭,稍事休息,就该睡觉了。不知道孩子有没有紧张感,反正我们直喘气。

20年前,出趟差,对普通的中国人是一件很新鲜的事。北方人到南方出差,还忘不了带点新鲜蔬菜什么的。城市与城市之间,乡村与乡村之间还有许多的分别与差异,还有许多特色;20年后,清一色的高楼大厦、清一色的水泥建筑,特色缺失、风情锐减。西子湖畔风景线残缺不全,苏州古城缩小了再缩小。

发展肯定是发展了,但大市场的逐步形成,商业流通的加快,我们变得太相像了。纽约帝国大厦内卖的商品,跟北京燕莎商城内的东西有多少差别?上海假日饭店内的陈设,跟巴黎连锁店内的摆设有多大出入?站在前20年与后20年的临界线上,我们到底应该思考些什么?历史学家说过,历史最大的教训是从来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。20年改革开放的积淀,我们不能仅仅在赞美中陶醉,更多的恐怕还应该是寻找我们的差距,发现我们的不足:今后的20年我们怎样建设更加美好的国家,怎样真正建设好有“中国特色”的社会主义中国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